English

“明日黄花”

1999-08-2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笔者有幸侧身知识分子之列,业余时间常常卖文鬻字以补贴薪水之不足。不幸的是,写稿没赚着多少钱,倒落下了一个爱“咬文嚼字”的毛病。每次手稿一变成铅字到我手中,我就开始“犯病”,直到找出其中的错处方肯罢休。如今这种毛病开始成为一种“周期性运动”,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作,颇令我心烦。好在几乎每篇见报面世的小文都差不多能挑出一、两处纰漏,这种吹毛求疵的毛病自然来得快也就去得快了,倒也不至于成为大碍。

不过有时候见到文字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简单地重复,我不免就觉得自己“犯病”有些不值得了。举一个最让我气闷的例子,我几篇文章中的“明日黄花”一词在几家报纸杂志上先后都被改成了“昨日黄花”。从字面上看,后者似乎更合乎情理,但若是知道这个词的出处就不会如此想当然了。请看《辞海》(1980年8月版)对“明日黄花”的解释:“苏轼《九日次韵王巩》诗:‘相逢不用忙归去,明日黄花蝶也愁。’黄花指菊,谓重阳过后,菊花就逐渐萎谢。后常借以比喻过时的事物。”偏偏我食古不化,爱认死理,喜欢“掉书袋”,加上脑子里的词汇本来就不够丰富,“明日黄花”遂屡屡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又屡屡变成“昨日黄花”。于是,每次等我拿到油墨香尚未散去的杂志或报纸时,一切都变成了“明日黄花”,想要改回来已经来不及了。再举一个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,我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句诗“万事念中皆绝好,一朝到手便平常”,没想到杂志到手“朝”变成了“招”。在我们这个时代,一“招”便能到手的除了出租车之外似乎便是一些所谓“正人君子”不愿启齿的人或事了,时常见诸报端的这类人或事我辈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,还犯得着在念中以为绝好么?!。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,诸如“倍受关注”(备)、“揭杆而起”(竿)。

据说很久以前,报章编辑改稿的时候多半都要事先征询作者的意见,这在许多名人文集里都可以找到佐证。双方要是意见不合,作者就转而另觅高枝,编者也不会勉强。如果你是文章“高手”,甚至还可以在交稿时注上“不得改动”之类的字样,让编者心中有数。余生也晚,没能赶上这样的“好时候”;现今又为生计所迫,稿子能发就谢天谢地了,焉敢就细枝末节与编辑讨价还价?尤其是一些“紧跟形势”的话题,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,文章真的变成了明日黄花,岂不是白费了半天功夫。再说一来二去也与编辑混熟了,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怎么好意思较真呢。况且读者也不是个个火眼金睛,即使是也分不开身,如今报纸杂志多如牛毛,看都看不过来,哪还有时间去挑刺?

其实说白了,如果不是出现在我的文章里,“明日黄花”也好、“昨日黄花”也好,恐怕我是不会在乎的。

(北京西城区百万庄 詹万里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